乡村振兴的生态体验模式探新
从治国理政和国际上消除贫困的大战略高度看,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这是新时代为民造福生动实践的重要改革发展成果,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为下一步走好共同富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科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深度融合的角度来看,乡村振兴的科学有效模式是什么?乡村生态振兴模式的应用场景有哪些?这些都需要作出深入系统的研究,破解难题,以更加科学的支撑力支持大政方针的坚实落地,向乡村振兴的纵深地带持续发展。
营造“闭环落地”的乡村振兴生态圈
新时代,中国正在全方位、结构性、立体化地深化改革。其中,乡村振兴是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进入一个崭新历史起点和重要环节的标志。回顾乡村振兴走过的路,可归纳出以“添加—注入—攻坚—生态振兴”为节点的历程,由此一步一步探寻乡村生态振兴的时代新方位。
具体来说,“添加”是指乡村改革走的是“添加”之路,即添加人才、资金、技术、物资、设备等到贫困乡村。其振兴思路、路径和方法也基本上属于添加性的,这一阶段大约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0年。“注入”指的是从资金、物资、设备到人才、技术,从量到质,都做到了相当体量和规模的投入,这一阶段大约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2个10年。
以上两个时期的乡村振兴,主要是由中央政府、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进行“输出性”添加或注入,被振兴的乡村基本上处于接受的状态。从乡村振兴的纵向时间线透视,在这两个时期,乡村振兴大多停留在号召性的、外源性的输入,即在中央政府和社会的号召下,乡村振兴的输入方、援助方有一定的积极性和热情,也确实对需要振兴的乡村给予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支援。但是这两个时期,全社会还没有营造出大的乡村振兴生态圈。实践证明,在没有营造出大的乡村振兴生态圈之前,这种添加式或注入式的乡村振兴,所输出的人才被广大浩渺的乡村淹没,资金被乡村消耗,技术被乡村搁置,物资被乡村浪费,设备在乡村被锈蚀以至废弃。这些被投入到乡村振兴中的输出端后,也没有动力和机制去跟踪、管控与反馈、评估,社会和政府缺乏相应责任落实与追究的制度设计与文化氛围。所以,乡村振兴并没有能够真正形成气候。
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帧”,其时间线是6年,并明确了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方向和时间节点,即全国832个贫困县,少数条件较好的县在2016、2017年率先摘帽,2018年有280个左右的县达到脱贫条件,2019年有330个左右,剩余最困难的县是少数,也在2020年脱贫摘帽。严格说来,这样的乡村振兴才形成了一个可以“闭环落地”的乡村振兴生态圈,因此可以称之为“乡村生态振兴”。
生态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后续的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本质上看,乡村生态振兴的灵魂和内核,是以千年大计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作为思想理论指引,有切实可行的生态体验模式的实践应用,有可以检测评估的制度安排。所谓乡村生态振兴,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借助生态体验模式在实践操作中的多样化应用场景,对乡村的元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这三重生态资源进行深层挖掘、整合,对乡村的三重生态关系进行结构性调整、优化,科学培育乡村劳动者学习和掌握先进思想理论与科学技术,高效赋能乡村劳动者及其产业链,形成基于乡村而又超越乡村的全新乡村“生产—贸易—生活”生态圈。乡村生态振兴不仅仅是致富,更是在高维理念引领、先进管理制度指导和先进技术支撑下,有效融通乡村劳动者之间、乡村劳动者与驻村干部之间、乡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复杂性生态关系,形成互惠共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身心灵的新生态圈,自觉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在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探索创新具有乡村本土文化特色的、多样化的生态体验路径和方法。
面对如此广阔而又发展不平衡的国土空间,在乡村生态振兴的广阔实践领地,各个乡村的实际条件、资源和历史文化传承都不一样,可以创造性探索出无限多样化的乡村振兴路径和案例。但是,必须全面深刻领会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亮明态度,并将生态效益、生态资本和生态规律置于首位。必须充分理解生态优先是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前提条件,绿色发展是生态优先的实现路径和支撑条件,在东、中、西部和东北4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坚持进行持续的现场扎根性滚动研究与探索,这种含有价值引领的现场扎根性实验和案例创新探索,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实践示范价值。
研究发现,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赋能下,我国乡村的农业生产、销售方式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农户把手机作为“新农具”,通过今日头条、抖音、视频号等网络社会平台,探索直播带货的营销路径,以网络直销的方式销售乡村的生态农产品。而互联网平台上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助农直播”“农业+直播”等新型乡村振兴生态圈,有力助推着乡村生态振兴事业,不断丰富着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与实践内涵,以促进乡村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这些正是符合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以体验为本体的生态体验模式的操作意涵和实践理路。
不断创造性拓展乡村生态振兴模式的应用场景
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依然突出。如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参差不齐;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仍然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仍是一个基础性的难题等。共产党人使命在肩,全面深入持续地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为此,有必要自觉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模式,以便从根本上提升乡村振兴的科学性、时效性和生态性。
乡村生态振兴模式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在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大前提下,不断细化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开展政策效果评估,不断创造性拓展乡村生态振兴模式的应用场景。其中,至少可以勾勒出如下三大乡村生态振兴模式之应用场景:
一是脱贫攻坚。创新脱贫攻坚评估体系,建立和完善监测帮扶生态机制。建立完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统筹帮扶生态链。应有计划地在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深层融通巩固与振兴的辩证关系,编制重点帮扶县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科学细化方案。可以从国家战略实施的高度,选派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产业技术顾问团,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扶贫、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深化区县、村企、学校、医院等结对帮扶,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保险帮扶等行动。同时,要完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大其产业培育力度,对搬迁群众实行就业帮扶,配套落实搬迁群众的户籍管理、社会融入及合法权益保障等,切实有效提升安置社区生态治理水平。
二是科学防止返贫。党中央强调“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如何科学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首先,全息精准确定脱贫监测对象,把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创建全息感知、发现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的应急救助生态圈,及时有效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生态链。其次,创新保障脱贫人口自身造血、持续增收生态链。从生态链闭环增盈的视角,创建以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的生态响应机制,让脱贫群众生活日日更新。这就有必要组织带领脱贫地区的群众一起研究、开发特色产业,持续提高脱贫人口的家庭经营性收入。进一步结构性优化中央财政用于乡村振兴的补助资金,加大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现行产业提档升级。在有条件的脱贫地区加速发展光伏产业、盐碱地治理,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发挥以工代赈作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实行乡村振兴生态管理,深化东西部之间的劳务协作,做好省内转移就业,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下,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
三是深耕生态农业,输送生态农产品。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对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安定、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深化改革能够起到关键帧的作用。高度重视、努力抓好粮食生产生态安全,新建和重构重要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体系。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产量持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在这一点上,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唯有如此,才能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全社会形成绿色价值链及相应的文化氛围,号召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建立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乡村振兴行动,提升粮食单产,确保优质粮食品质。系统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反对食物浪费,并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有计划创建消费帮扶示范城市、乡镇和产地示范区,发挥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作用,保障“菜篮子”生态产品供给。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协同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地力等级,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时,重视和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草原休养生息,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有序开发为耕地并综合利用。必须从战略上全面实施种业振兴,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扎实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高品质的菜篮子”,让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吃上放心健康绿色的“生态饭”“生态菜”“生态果”,喝上“生态水”,而且向全国和世界输出的也是中国特色高品质、可溯源的绿色生态农产品。
在乡村生态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中,全社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升维理念,持续深化推进,更加自觉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绿色发展。逐渐形成以科研促改革,以改革求发展,让理论生根,让经验生翅,不断创新更加富有生态多样性的乡村生态振兴场景。如开创“百县千乡万村”乡村生态振兴示范创建,鼓励、引导和组织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创建,动员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生态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逐渐汇聚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态振兴成功案例和经验,在祖国广袤乡村,科学有效地描绘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幸福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