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乡村实现丰产增收
在河南新乡,广袤乡村涌动着学科技、用科技新趋势:卫辉市试种的南瓜新品种成市场新宠,辉县市食用菌种植的“发酵隧道”科技范十足……为让科技力量增加乡村振兴成色,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新乡市农科院”)近年来与不少乡镇成了“新朋友”。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新乡市农科院近年来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在乡村振兴中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以“院乡共建”为抓手,打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先行样板,目前已与新乡市9个乡镇牵手“联姻”。一个个新模式渐次展开,一次次新探索行进田间地头,科技与乡镇在此撞了满怀、实现“双向奔赴”。
提质增效播撒良种
获嘉县太山镇素有“蔬菜之乡”的美称,其中大白菜有“荤汤白菜”之美誉,常年种植面积在1万亩左右。
“我种植大白菜已经5年了,一直种‘新乡小包23’这个品种,好管理,品相好,成活率高。”该镇西寺营村种植户王作新说,在种植期间,新乡市农科院的专家经常来进行指导,帮助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这几年收益可观稳定。
“我们在太山先后推广了‘新乡小包23’‘新科小包26’等一系列优质、高产、特色突出的大白菜新品种,使获嘉‘浑汤白菜’口感更佳,营养更丰富,并远销全国各地,经久不衰。”新乡市农科院白菜研究所所长原让花说。
根据获嘉县太山镇的地理优势和气候特点,新乡市农科院大白菜育种团队立足当地群众的需求,梳理当地大白菜发展现状和生产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从品种选用到田间管理,特别是种植模式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大白菜种植提供创新技术服务,让群众通过更新品种、科学管理,从而增加收入。
粮安天下,种子为机。优选良种,是新乡市农科院专家在院乡共建中坚持的“原则”之一,他们致力于平衡“高产”与“优质”“好吃”与“好卖”。目前,农科院与太山镇人民政府共同建立获嘉白菜研究院,让院乡合作进一步深入。
小麦、玉米、水稻、南瓜、甜瓜、西瓜、蔬菜……一大批由新乡市农科院优选出的良种,随着“院乡共建”落地乡村,扎根发芽,丰产增收。
俯身大地推广良法
从农田果园到大棚基地,新乡市农科院的专家教授有了最朴素的共识:农业科研只有真正地立足大地、对接产业才能造福农民、拥抱市场。
良种更该配良法,院乡共建开始后,新乡市农科院12个研究所俯身下乡,进行科技帮扶、技术帮带。
这些天,在辉县市冀屯镇益三村,两条长40米、宽3米的外形如同“车库”的发酵隧道,成了关注对象。
这个隧道建在辉县市冀屯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林宁说:“之前没有集中发酵的地方,有的群众是露天发酵基料,栽培料发酵过程不可控,菌棒质量不保证,造成产量不高。”
新乡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李峰与王林宁是老朋友,此前在他的帮助下,合作社掌握了平菇—毛木耳周年栽培技术,在平菇单季种植基础上,实现效益的双倍收入。
前两年也想过建个封闭的发酵大棚,但不懂原理,又没有充足资金,王林宁不敢下手。新乡市农科院与冀屯镇达成共识,在集约化、规模化的基础上,平菇产业需要在标准化上再迈一步,发酵隧道最先“破题”。
“通过控制发酵温度、含水量和增氧通道,解决了传统栽培料存在的养分配比不合理、发酵不均匀、杂菌感染等问题。”李峰介绍,此后群众种平菇再也不会“开盲盒”。
“良种+良法+科技+服务”,院乡共建当中,新乡市农科院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锚定前方共创良机
作为乡村振兴时代浪潮中的浪花一朵,卫辉市太公镇韩窑村犹如一支行走的画笔,描绘奔向小康的新图景。
从前的韩窑村被称为“寒窑”,因常年干旱缺水,土地附加值低,老百姓极度贫困。2016年,80%以上群众居住在土坯房里,近几年,韩窑村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与科研机构合作,实现了农业种植收益最大化,从根本上完成了韩窑“窑变”。2020年韩窑村整体脱贫。
太公镇和新乡市农科院以“院乡共建”,再次为韩窑村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一次腾飞的机会。
“‘新科金龙’南瓜品相好、香甜软糯,抗病抗旱明显,一个十几斤,亩产6000斤。”韩窑村党支部副书记孔令文介绍,村集体试种了30亩来自新乡市农科院的南瓜新品种,从田间地头直接对接商超,完全不愁销路。
“以太公镇韩窑村为中心的周边村庄土地下有麦饭石矿层,可以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加上地形空旷没有污染,发展无公害蔬菜完全没有问题。”新乡市农科院科研处副处长任广乾说,院里计划将太公镇打造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绿色食品,促进更多新品种在此转化。
把人才聚在农田,把论文写在大地。面对“院乡共建”的乡镇需求,新乡市农科院持续练“内功”,围绕提升内部科研水平,打造联合科研平台。“通过合作共建方式,在原有国家级、省级、市级24个科技创新平台基础上,今年我们还新获批2个创新平台,被认定为省、市科普教育基地。”新乡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杨海峰介绍,全院还在逐步提升自有科研基地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院乡共建”也成为农科院在乡村振兴一线实践的“舞台”。该院构建从种植到养殖、由育种到加工等多层次的学科架构,确保科研人员全方位参与农业科技工作。同时,注重给年轻人才提供跟进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通过充分实践锻炼,培育优秀科技人才苗子。
把成果、创新融入农业产业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是每一位新乡市农科人的追求。“我们会继续与时俱进抓创新,破解更多道‘卡脖子’技术难题,使农科院成为新乡的科研沃土、乡村振兴的科技引擎、农业农村发展的创新‘硅谷’。”杨海峰表示。